智慧养老和精神养老运营模式与发展趋势
安然/2018-03-19/动态/发布:物业头条网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少子化、空巢化是中国将要面对的基本现实,由此对国家养老事业推进形成颇大压力,但也给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老年人养老问题已不再是家庭内部问题,如何科学养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等诸多问题引起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通过“互联网 +精神养老”服务切入与社区服务深度结合,也正是基于目前整个养老产业和社区运营的发展现状作出因地制宜的战略布局。
智慧养老的背景和政策导向性的发展趋势
在谈养老产业助力社区综合化运营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全国老龄办官方统计,截至 2016 年底,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3 亿,占总人口的 16.7%,其中 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 2400 万,到 203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3.71 亿,占总人口的 25.3%,据相关机构预测 2018 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将达到 5.9 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 ~ 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17.97%,2022 年将达到 11.4 万亿元。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对全国养老工程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也正在成为市场因素外的主要导向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 2016 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在中央重要会议上针对老龄工作和养老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与指示。2016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 号),《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74 号),2017 年 2月 16 日,工信部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
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 100 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 100 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
从上述内容信息和数据展示,我们不难看出,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社会的普遍关注等因素已经为养老产业培养了肥沃的土壤,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此之前去播种合适的产物和选择更创新有效的耕种方式。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从养老整体行业来看,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老年人物质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加上目前子女陪伴父母时间少,空巢现象严重使得中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日益显现,从全国老年大学开班爆满、广场舞大妈扬名海内外、各类老年艺术团体层出不穷、中老年旅游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等就可见一斑。再说社区养老,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较快,尤其近两年如恒大地产、泰康保险等行业领域巨头投入重资,也逐步涉足社区养老的蓝海市场战略发展之中。
从实际落实方面看,我国社区养老项目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资金投入问题、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在推动和落地时始终免不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但因养老产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监管制度并未完善,职能部门在具体执行扶持政策时对于项目的评估和筛选比较严格,所以养老领域的企业大多难以得到很好的政策扶持。
例如:鉴于资金、综合管理等的现实问题,目前多数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较差,也较为缺乏养老方面的综合性专业管理人才,加上社区养老的运营模式目前尚未有很好的借鉴经验;所以在整体服务的软硬件上并不成熟,急需一些创新的模式和相对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改革优化。
居家精神养老在社区综合化运营的价值“门槛”
从整个养老产业服务市场细分,主要体现为“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两个方面切入。而随着我国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家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诉求已远远超过了对传统物质生活的追求。
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加速了中老年群体在获取社会资讯、文化娱乐等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多数由于年龄和受教育问题,触网能力差,对于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和服务存在门槛,这也使得多数老年人在新时代下的观念、文化及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学习比较有限,甚至与子女的交流出现层级代沟,网络信息通道的不通畅,社区平台的认知度底,缺乏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政策与资源的支持,也导致了时下多数基于网络和平台化的商业服务难以直接抵达中老年人,相关的行为习惯数据和消费数据难以收集,使得深入结合社区综合化运营缺乏依据,落地模式需要较长时间过程的沉淀。社区居家精神养老服务模式在社区综合化运营有待于进一步磨合渗透发展。
精神养老切入,助力社区综合化运营的实施举措
2017 年初,由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导发起了全国性养老项目“孝乐工程”,其项目内容涵盖了老年人健康养生、教育文化、生活娱乐、智能服务五大服务板块。而我们作为“孝乐工程”智能、信息化板块服务方,在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社区 O2O 模式方面承载着进一步推动传统养老产业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结合,服务于全国中老年人,为政府分忧,助儿女尽孝;充分体现智能化精神养老在社区综合化运营的发展价值。这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养老产业上的一次重大举措和尝试,不仅重产品,也更重平台整合和生态发展。
精神养老助力社区综合化运营服务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聚合国家老年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国家权威资源,通过“互联网 + 老年教育”视频信息化技术研发的深度整合,以“孝乐神州”服务品牌与全国广电有线电视、IPTV 平台建立居家电视老年大学频道,在不同省市地区实现精神养老服务落地传播;如:与江苏有线合作“孝乐神州”老年频道、江苏移动合作“孝乐江苏”老年视听服务板块等。
二是通过结合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进行中老年智能产品研发和老年用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更好地降低了老年人对互联网、智能产品使用障碍,且让居家老年人以嘴上说、耳朵听与眼睛看的便捷方式去获取资讯、家庭服务、社区服务、文化知识、娱乐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如:我们即将上线的老年居家智能陪护机器人,一方面通过 AI 技术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了信息获取的对称性问题,其次,给予居家老年人的精神娱乐和生活陪伴带来多样化的价值服务,同时子女们通过我们智能陪护机器人 APP 端随时观测家中老人生活起居、安全、日常事务提醒及生活娱乐等信息推送,有效地拉动子女与父母老人间的情感距离互动。
三是将“孝乐工程”智能陪护机器人产品服务与社区平台、第三方养老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等建立深度资源融合合作,以智慧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补充,借用物联网、大数据,通过智能陪护机器人产品与老年人的生活互动,深入了解老年人兴趣偏好、消费需求、生活资讯等数据,从而获取老年人精准用户画像;帮助社商运营、医养运营、生活服务运营等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而社区运营平台也可以连接更多服务于社区老年人的资源与企业,为养老社商服务提供入口,既能给社区的综合化运营提供更多元的盈利模式,也有助于国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生态发展;充分体现精神养老在社区综合化运营的服务价值与商业价值。
注:作者系深圳市大犀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2018年2/3月刊,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