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管理指南》:高校后勤改革的历程

安然/2018-03-10/动态/发布:物业头条网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高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三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必须满足高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年11月、2000年12月、2001年12月和2002年12月国务院在上海、武汉和西安先后召开了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形成以“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为顺应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各地高校积极探索,后勤改革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一是“模拟法人型”,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全国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二是校际联办模式,打破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区域联办模式,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如上海市于1999年成立了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43家,建立了10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四是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竟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过去高校长期由“学校办社会”,高校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宿舍、食堂及其他生活设施占学校总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4.5万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促进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了,培养把握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后勤设施建设,又会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和学生个人负担;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扩展阅读

    上一篇:“红色物业”助力社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下一篇:全国政协委员马国湘:可推动立法应对物业管理纠纷

    物业头条网 投稿邮箱:web@wuyetoutiao.com

    Copyright © 2002-2022 物业头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