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业条例实施五周年 瀛海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筑牢社区幸福基石
《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以来,北京市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紧扣条例精神,以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创新议事机制、激发居民参与为核心,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实现从“政府干、居民看”到“一起干、共同管”的深刻转变,为超大型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生动的“瀛海实践”。
体制机制创新,从“小马拉大车”到“协同共治”
瀛海镇的治理之路,曾面临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难题。2012年,随着全域城市化改造完成,2万余村民转变为居民,集中回迁至13个小区。为服务新市民,瀛海镇成立镇管物业公司。然而,初期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居民对物业服务缺乏概念且不满意,物业公司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居民向物业中心赠送锦旗(央广网发 瀛海镇供图)
转机始于2017年。瀛海镇党委政府果断地对镇管物业进行改革,核心举措是将物业项目经理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兼任席位制副主任,工作接受社区党支部监督。“这打破了社区和物业各说各话的壁垒。”瀛海尚志益民物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韩文才表示,“身份的改变带来了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增强。”
物业公司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员工培训,面向居民推出包含更换灯泡、疏通管道等在内的免费维修项目,从最初的31项拓展至如今的36项。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居民的信任,物业费收缴率连年攀升,自2022年度起,全镇回迁社区物业费收缴率连续4年达到100%。

物业工作人员维修小区减速带(央广网发 瀛海镇供图)
成功的实践推动机制持续升级。瀛海镇逐步构建起“一正五副、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即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为核心,配备党组织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席位制党组织副书记)、物业项目经理(兼任席位制居委会副主任)、业委会主任(兼任席位制服务站副站长),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十年同心致远,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历经十余年发展,瀛海镇从28个行政村演变为拥有56个现代化小区、服务约17万人口的现代化城镇。如何引导回迁居民完成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是基层治理面临的综合考验。
“关键是要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瀛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3年,瀛海镇便在大兴区委组织部指导下成立南海家园社区党委,由镇长兼任党委书记,强化顶层协调。同时,创建“六有”“六无”工作机制,引导居民适应新生活。

南海家园六里召开“拉家常”议事会(央广网发 瀛海镇供图)
为畅通居民参与渠道,瀛海镇精心打造“瀛家汇”拉家常议事会品牌,并在各社区孵化出特色子品牌。南海家园六里社区的“六晓邻通”拉家常品牌,通过六种渠道广泛收集民意,确保居民反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小到邻里纠纷,大到社区南大门改造,都是通过‘拉家常’解决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烦心事的解决,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壮大至1900余人,基层治理焕发出蓬勃活力。
服务升级升温,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感知”
走进瀛海家园一里社区,安宁祥和的氛围背后,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带来的深刻变化。该社区常住人口近万,需求多元。社区党委书记刘学敏表示,“我们通过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物业管理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居民在社区锻炼身体(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在这里,“民呼我应15分钟”响应机制深入人心。“家里马桶堵了、换个开关,给社区打个电话,15分钟内肯定有回应。”居民王女士对社区服务效率的提升有着切身感受。

社区环境持续提升(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社区还深化网格治理,推行“1+4+N”模式(社区党委牵头,居委会、物业、网格员、流管员协同,党员、楼门长、志愿者参与),包楼到户,开展政策宣传、帮扶调解、安全巡查等,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楼门、每户家庭。对独居老人的关爱、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于细微处传递着社区的温暖。
瀛海家园一里社区还创新推出“六比六看”评星法,激励社工比标准、比态度、比团结、比奉献、比创新、比效果,打造“全能社工”队伍,使居民满意度从90%稳步提升至95%。
瀛海镇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正是大兴区探索共建共治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缩影。站在《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的新起点,大兴区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扩展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