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以物业+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银川市着力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在西北地区率先出台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并创新实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为“物业+养老”等模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今,依托物业服务企业,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物业+养老”新模式在银川市悄然兴起,助力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政策引领 筑牢“物业+养老”发展根基
前不久,中房玺云台小区项目部联合中房养老公司、兴庆区丽景街街道玺悦社区,共同面向高龄、独居及特殊困难老人开展“物业+养老”联合服务。维修人员细致检查老人家中的水电设施、管线状况及水压情况,保障居住安全;保洁人员擦拭家具、清扫地面、整理杂物,让居家环境更加温馨;健康管家则深入了解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一句句“血压有点高,平时注意少盐少油”“记得按时吃药,定期复查”的贴心叮嘱,温暖了许多老人的心。
在兴庆区中房玺云台小区,物业服务已从“四保一服务”升级为“四保三服务”,覆盖生活、健康与养老三大板块,并通过“生活管家+健康管家+养老团队”的接力模式,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健康管家持有医师资格证,除日常健康咨询外,还为425户、505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身体状况划分为健康、亚健康、慢性病/手术、80岁以上/独居四个层级,实现分级分类的健康管理。
银川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明确新建小区须配建较高标准的养老设施,还制定了详细的布局规划与基本服务清单,为各类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政策空间。依据银川市对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的要求,中房玺云台项目在规划初期就预留了户均超过30平方米的养老配套空间,建成建筑面积超200平方米的“幸福家”综合服务载体,涵盖助医、助乐、助餐等多个功能区,成为“物业+养老”模式落地实践的政策样本。
国企担当 打造“15分钟康养服务圈”
常驻社区、贴近居民,使物业养老具备快速响应、服务灵活的优势。“物业+养老”模式的核心,在于依托物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社区触达能力以及与居民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为居家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等特殊群体提供便捷可靠的生活支持服务。
在“银房居家康养·凤北项目”的实施地兴庆区唐徕小区,社区康养食堂每天为数十位老人提供营养均衡、价格实惠的午餐。该食堂由国有企业银川银房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建设,厨师根据老年人饮食需求科学配餐,确保低油、低盐、低糖,60岁以上老人还可享受优惠。该项目还配备了银房居家日间照料中心(适老化产品样板间)、银房智慧信息中心等基础养老服务设施,依托银房智慧养老云平台,以“助急”为首要目标,老人可随时联系物业服务人员,实现第一时间就近响应。该项目还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地砖、智能马桶等,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银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银川市已建成覆盖城镇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包括数百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市场化运营等方式,为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体提供以“六助+N”为内容的精细化服务。
社会协同 构建养老服务“人才库”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服务需求,“物业+养老”模式在响应居家养老、激活社区服务潜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物业公司具备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可利用现有服务网络与人员复用潜力,在部分服务项目上实现相对成本优势。
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银川市鼓励物业服务企业盘活内外资源,构建稳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通过挖掘社区能人、组建志愿团队、培训内部员工等方式,打造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服务力量。
银川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从业主和员工中发掘具有医护、理发、维修等特长的“达人”,组建为老志愿服务“人才库”。在永宁县团结社区,退休护士王阿姨加入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在健康小屋为邻居测量血压、讲解健康知识。“能用一技之长为老人们做点事,很有价值,物业搭建的这个平台真好!”王阿姨感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服务了老人,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小区温度。
从政策破冰到模式创新,从国企引领到社会协同,银川市“物业+养老”的探索不断深化。该模式充分发挥物业服务“近民、亲民、便民”的天然优势,将专业养老服务嵌入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有效回应社会养老的急难愁盼,逐步构建起“居家有依托、社区有载体、服务有温度”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新图景。
记者手记
物业“跨界”,并非简单任务
养老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尊严。当前,“物业+养老”模式前景广阔,被视为破解社会养老难题的有效路径。但业内人士指出,物业“跨界”服务养老,并非“顺带就能完成”的简单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调整与完善,更需要政府、社会、社区与企业形成合力,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专家建议,应加快研究制定适用于“物业+养老”的服务标准、合同范本与监管办法,明确权责边界,为“跨界”服务提供清晰制度保障。鼓励有条件的物业企业组建专业养老服务队伍;推动执业护士、家政服务员、健康管理师等人员参与养老护理技能等级认定;多渠道引进社会工作、康复服务、老年营养、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与经营管理人才,推动养老服务人才从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
业内人士表示,物业公司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产品,辅助或替代部分基础护理工作,减轻人员负担;二是依据健康状态、家庭结构等对老人分级分类,动态收集服务需求,优先保障独居、高龄等特殊群体;三是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开展养生保健、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教育,加强老年人及其家属的营养与照护知识培训。
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