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工匠精神”精髓 缔造物业服务精品

安然/2016-08-19/动态/发布:物业头条网
“工匠精神”出现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后,“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一个热词,被广泛引用、议论乃至被曲解、滥用。其实,工匠、工匠精神早已有之,只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本质不变,而关于工匠的技艺、技能、体现形式等在发生变化,对工匠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提高。具体到各行各业、各类产品和服务,则需要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自己的“工匠”标准。
  把握“工匠精神”精髓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工匠的出现和发展,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个人加工、家庭作坊,到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分工,再到智能化的系统集成生产流程,对产品在品质、形式、形态、品种等方面要求的日益增加和提高,对产品核心品质的追求,其背后的关键支撑要素都是“工匠精神”。从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及其产品看,皆体现出对生产环节的专注、专业和对产品的高要求、高质量等共同特点。
 
  “工匠精神”既要求“形”更注重“神”。每一个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都有一定的过程,需要既定的原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服务(过程)。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形式”,才能生产出特定的产品,原材料的质量高低、工具和工艺的先进落后、生产流程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产品(服务)质量的优劣。很明显,对于“形式”,也需要用“工匠精神”来要求、把关。而所谓“形神具备”,“工匠精神”自然要注重“神”。“神”就是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与极致,把每一个产品都打造成为精品,把每一项服务都做成经典。
 
  “工匠精神”要传承更要发展。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研究揭示,这些企业有着共同的发展基因——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不但延续着工匠精神的理念和思维,更根据技术、技艺、社会、市场的发展变化,引入新的技术、工艺,开发新的设施、流程,提高生产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工匠精神”得到不断的诠释、发展和运用。
 
  缔造物业服务精品
 
  物业服务是以提供系列专业化服务为主、相关实物产品为辅的复合型行业。从全球范围看,虽然其出现和发展时间不长,但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行业体系。我国物业管理或服务的发展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针对行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要提高物业服务(或管理)的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缔造物业服务精品。重要的是,要树立“工匠精神”理念和思维,完善服务的内涵及外延,培养物业服务的工匠,提高服务的技能,提供系列化、专业化、配套化、高质量的服务。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物业服务工匠。人是物业服务的主体,是“工匠精神”的载体。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应该做到但也比较难以做到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物业服务从业人员要在理念、方法、方法、方式、技能、技巧各方面,全方位地把握物业服务的本质、内容、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也就是说,要实现“形、神”的完美结合。按此要求,追求极致、完美,做一个物业服务的工匠,理应是从业人员的追求。
 
  完善物业服务的“工匠”链条。物业服务由系列链条、环节组成,环环相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当前来看,物业服务主要包括工程、安保、客服、环境四个专业,但实际上,这四个专业并不能完全涵盖物业服务的全部。更为重要的是,专业间的区别、交叉、重合,使工种间的对接出现一定的盲点,这需要适应客户的需求、时代的发展,细分专业,加强对接。从未来看,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为物业服务链条的完善、整合、优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巨大可能性,把握、运用好这一点,必将推动物业服务的发展。
 
  为物业服务注入新的“工匠”内容。“工匠精神”具有丰富多样的外延、内容,体现在不同工种“工匠”的工作内容、形式等上。在物业服务的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工种间的区别缩小,职能划分趋于模糊,交叉、重合增多,以专业性为基础的综合型、复合型物业工种将成为主流。因此,为物业服务注入新的“工匠”内容,培养和使用综合型、复合型物业服务人才,应是物业服务行业的重要选择。

    扩展阅读

    上一篇:物业服务企业并购及其财务风险控制
    下一篇:突破城市管理服务瓶颈 物业监管亟待加强

    物业头条网 投稿邮箱:web@wuyetoutiao.com

    Copyright © 2002-2022 物业头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