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进阶之一:新零售版图与新社区矩阵
8月24日,智博会召开期间,阿里巴巴DING峰会重庆站钉钉发布“未来社区”物业行业解决方案,期望通过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打造“互联网社区”生态圈,赋能社区新业态。实际上,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已纷纷盯上社区这块大蛋糕,接下来两期,将分别从【社区新零售】和【物业服务】两个主题,给大家做个盘点。
新零售的巨头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可以实现全国的快速布局,巨头入局也让多业态、多场景、多入口的社区零售布局成为了可能,比如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之城”,又比如京东的“京东帮智慧社区店”,在社区消费场景中不断地摸索。
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之城”
城市是一个支点,大可撬动区域经济,小可攻略社区经济,而新零售网络也恰恰成为其新的社区矩阵。
4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新零售之城”。随后盒马鲜生十店同开,率先落地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成都、深圳、西安、南京、武汉和广州十座城市。随后,天津、福州等城市也陆续加入了“新零售之城”的行列。
如果说“新零售”让线上线下得以融合,那么“新零售之城”则使各类零售业态的融合成为了可能。天猫、苏宁、银泰、百联、大润发、居然之家等零售企业的数字化嵌入,结合菜鸟网络、盒马鲜生、口碑、饿了么、支付宝城市服务、高德导航等本地化即时服务,共同构筑了“新零售之城”。
“新零售之城”协同网络
与此同时,以盒马鲜生、天猫智慧门店为核心向外辐射三公里的天猫小区与盒区房的新概念也随之兴起。在“三公里理想生活”区内,盒马30分钟达、天猫超市1小时达、天猫旗舰店2小时达、银泰商场门店发货等“线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服务都将成为可能,实现“需求的即时满足”。这也意味着,在“新零售之城”的布局下,盒马鲜生正在成为城市社区的生活中心。
可以发现,阿里的“新零售之城”布局的关键在于其新零售的布局,从自身的线上线下融合,到各类零售的业态的跃进,再到形成如今以“盒区”为核心的新零售网络。有行业人士将这一发展路径概括为“单点突破,纵队成形,聚力成面”。
阿里的“新零售之城”恰恰是其新零售落地的重要入口,通过接入其新零售版图,形成一张城市零售协同网络,通过数字化实现消费赋能。
2018年5月品途发布的阿里新零售生态版图
京东的“京东帮智慧社区店”
零售从来不是阿里的独角戏,2018年京东的零售战场也逐渐向社区市场转移。今年5月,在重庆、成都、西安、杭州、绍兴和广州等城市,京东全国首批7家“京东帮智慧社区店”正式开业。“京东帮智慧社区店” 采用加盟直营的形式,主要布局在城市居民生活区,围绕周边5公里范围的城市社区消费者,提供家电安装、家电清洗、家政保洁、快递收发、手机维修、地暖安装、家庭装修等社区服务,致力于成为“社区管家”。
“京东帮智慧社区店”官方介绍图
2018年,京东计划在全国一至三线城市开设100家“京东帮智慧社区店”,3年内完成所有地级市的社区店开设,依托社区店自身资源技术优势以及京东品牌背书,打通服务、精准零售、智能体验等功能交互,整合家庭服务入口打造社区服务生态圈。
不可否认的是,巨头纷纷入局加码,无疑为本就火热的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而此次在社区经济的攻略路上,巨头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对于已经红火一片的快消B2B市场,社区市场仍非常传统,巨头抢占先机,率先开始了对社区经济的改造与创新,对于后续想要入局的玩家已经形成一道时机带来的壁垒。
同时巨头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可以实现全国的快速布局,一方面可以快速碾压同期竞争的玩家,另一方面强势资源的背后也为其在社区经济的探路中提供了更多试错的空间,足以支撑其找到真正正确的道路。
新零售进化:社区化的本质
什么是社区经济?什么又是社区化?
社区经济是面向生活社区人群的经济生产方式,主要以社区便利店与社区服务机构为主。随着零售变革的不断深化与零售玩家的探索创新,出现了以线上线下融合为基础的多业态多场景重服务,辐射3-5公里范围的泛社区经济形态。为了与传统的社区经济相区别,在此将此称为新社区经济。
社区化包含了两个方向,一方面是传统社区经济迈向新社区经济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是由泛社会人群、商务人群等到向社区人群聚焦,零售场景不断向社区倾斜、过渡的过程。
无论是社区化,还是新社区经济,其本质都是对于传统零售方式的改造和升级,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社区化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精准的交易属性。对于新社区经济最忠实的用户是哪类人群?找到这类群体的真实消费需求,对症下药显然是社区化征途上的共识。
第二,便捷的服务属性。便捷性既是社区经济最大的需求,也是最大的优势。除了商品交易之外,社区生活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即时需求。各自独立的社区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这也成为了社区化最值得升级和创新的部分。同时,便捷的服务也会带来有效的消费粘性。
第三,规模化布局。高负重的运营模式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快速铺设市场的步伐,而对于玩家们而言,快速铺设是第一步,唯有在实现空间密度上的布局,形成规模化,才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比拼。
第四,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差异化业态的融合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想要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求胜,就必须把握差异化的优势,趋利避害,以在愈加拥挤的赛道中分得一杯羹。毕竟,走得快只是过程,走得远才是目的,而与众不同的才是差距。此外,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消费环境,也要求匹配差异化的零售业态。
然而,社区化发展的边界在哪里?社区化布局是否具有普适性意义?
可以发现,社区化的玩家们无一例外都从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开始率先布局。但仅一线城市的布局远远不能满足玩家们的野心。而社区化进一步的下沉之路也绝非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实现快速的铺设。社区化布局与本地化的供应链能力、仓配体系息息相关。越是下沉,越需要完善的供应链建设,也面临着越大的成本压力。
此外,消费力也成为了桎梏成本与盈利的挑战之一。尽管地方政策鼓励导致了一部分人口回流,为当地带来了城市化的消费习惯和理念,但长期居住的本地人群仍是当地的主要消费力量,而这类人群是否会轻易改变消费习惯,是否有能力并愿意支付品牌溢价,仍是一个未知数。
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化仍然不会是各玩家们的终点。继社区化布局后,未来还将衍生出新的业态与零售图景。而在此之前,竞争还会不断加剧,战火仍将继续蔓延。瞬息万变的赛场,时间将会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可以预知的是,在各地生根发芽的社区化图景的未来,一定是面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定制化形成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化业态。
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