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泽峰:小感物业管理与工匠精神

安然/2016-06-10/人物/发布:物业头条网
工匠精神,维基百科词条解释: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把这四个字分开来看:工匠,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一般说起工匠,大家联想到的都是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者,物业是服务性行业,似乎与工匠并无关系。再看精神,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专业、敬业,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号召宣传,可以道德感化,但有别于行业标准,终究让人感觉形式大于实际。乍这么一想,物业行业似乎并不需要工匠精神。
 
  参加上海召开的中物协理事会,听了王石谈“工匠精神”,让我有了新的感悟。王石在介绍“工匠精神”时几乎全篇围绕中海在讲,他把中海的文化、中海的企业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暂且先不对万科对中海实施的“海盗计划”进行评论,但是王石先生所说中海“还在往前冲,而且还变得更强大”,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的事儿被他总结为“这就是中海的文化,也是我要说的工匠精神”。
 
  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在王石的自传《大道当然》中看到王石对中海团队的一段评论: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有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强,属于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不正是最能反映“工匠精神”的吗?而中海,人才的流失之所以没有对其造成影响,我推测,也许是这种完美主义的精神已经全然成为一种企业的精神文化,即便个体的流失,但是这种精神始终传承发扬。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中海的资料,果不其然,它的经营理念是“精品永恒”。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5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所以,工匠精神已不单单是匠人独立的人格,而是企业急缺的一种精神文化,甚至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里普遍缺少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回过头来说,物业行业是否需要匠人精神?答案是,需要,而且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更需要。一个人一生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什么?一块名牌手表?一辆高档轿车?不,是我们的房屋。是的,我们物业人做的工作是打理维护好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个物业人难道不应该心怀一颗敬畏之心,用专业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做好我们的工作吗?
 
  说到这,我回想起原南长区房管局(现梁溪区住建局)“122”联动抢修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房屋维修员工谢德良来。
 

正在维修的谢德良
 
  今年59岁的谢德良自1977年来到南长区房管局时,就担负起辖区居民的房屋养护、水电维修工作。“身有一技之长,不怕家中断粮”。当初,谢德良铭记着这一祖训,立志“做一行爱一行”。话虽是这么说,可是,当他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下水道时,还是傻了眼:污水、草纸淌了一地。别说干活,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样子,想想自己干的就是这一行,也只好硬着头皮上。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想,自己干了分内的事,居民很感激,真的应该尽心尽力做好。
 
  从此,只要一有空,谢德良总是认真学习各种技术。碰到居民报修,他一喊就到,及时解决。碰到难做的活儿,他千方百计做到居民满意。每次修理完毕,他都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碰上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谢德良和居民们的关系从生疏变得熟悉、融洽。从居民的欢笑声、赞扬声中,谢德良体验到了人生的欢乐、工作的价值。“再脏、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至今想起来,他还是这么说。
 
  谢德良负责的这个抢修服务队,每天都要坚持24小时轮班值守,遇到台风暴雨或是冰冻严寒等恶劣天气,他们更要处于应急出警状态。在一年的报警抢修电话中,几乎一半是在他下班后或是半夜打来的,每每深夜他都是两脚泥一身灰地回家了,“我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半夜起身赶出去抢修的。”对他来说,晚上能睡上个囫囵觉也是一件开心事了。
 
  “全天候”值守,随时接报出警的要求,决定了谢德良的时间几乎全部属于工作,照顾家人、料理家务基本指望不上他,越是节假日报修电话越是多。每年春节,家家户户欢聚团圆的时候,他总会接到报警抢修的紧急救助电话。2006年的春节是谢德良女儿出嫁的大喜日子,可在这个长假里他特别忙,报修救助电话就达54个,他非但没有时间休息,却比平日里更忙,更顾不上女儿婚事的筹办,“我全权‘委托’老伴代表了。”直到今天,谢德良都觉得愧欠女儿和老伴,好在家人都十分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
 
  谢德良的品质,不仅仅在于他个人,还在于他带动了整个团队。这几年,南房“122”联动抢修服务中心成为全市住保房管系统为民服务的品牌,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当地的许多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谢劳模”、“无锡的徐虎”。
 
  从谢德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朴实但耀人的“工匠精神”。
 
  民国商界名流荣德生晚年对钱穆说:“五十年后,无锡人记得我,也许就是那座长桥而已。”五十年后,我们曾悉心维护的房屋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然焕然如新,纵然已无人记得那些默默维护、照料过他们的物业人,但我想,这就是物业人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扩展阅读

    上一篇:潘军:我们就是物业之狼
    下一篇:杜志文:见证深圳物业管理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物业头条网 投稿邮箱:web@wuyetoutiao.com

    Copyright © 2002-2022 物业头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