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忠:养老事业,可以做、值得做、努力做

字号+ 作者:安然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6-06 10:54

物业头条讯: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沈建忠
 
  近一年来,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主办,深圳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进修学院、长城物业、绿城物业、卓达物业四家企业协办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研讨班分别在深圳、浙江、河北举办,引起了行业的高度关注。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我们该怎么看、该怎么干。到目前为止,我们达成的共识是物业服务企业在养老服务方面“可以做、值得做、努力做”。下面,我就围绕这九个字谈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养老服务事业“可以做”
 
  目前,涉足养老领域的行业有很多,有保险行业企业、有金融行业企业、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专业机构、还有我们物业服务企业,我想我们物业服务企业做养老服务,有它的特点和条件。
 
  1.养老服务政策得到空前释放。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认识到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需不断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等等问题。为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进步,国家以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今年两会通过的“十三五”战略规划,专门提到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国家提出的“9073”养老引导方针,意味着97%的养老服务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物业服务企业本身就是服务企业,非常适合做养老事业,而且国家又那么支持养老事业,我们应当顺势而为,把握时机,做出名堂。
 
  2.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拥有先天的优势。
 
  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载体和核心,物业服务企业处在社会和社区的节点上,最贴近社区的资源和用户,了解并且更贴近社区的各种需求,与社区基层组织、各种专业服务部门、周边商业圈、服务业关联度最高,在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范围内,有一支24小时可以为业主提供服务的专业队伍,也叫资源隐形掌握者。因此,长期为社区用户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拥有先天的优势。我想在这样一个讲究共享经济的时代,谁具备这些优势,谁就更具有竞争力。
 
  3.品牌物业服务企业已成功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在养老服务方面,物业管理行业已有了一批标杆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
 
  长城集团的“护明德”养老模式采用全球标准化居家养老连锁加盟的方式经营,提供的上门服务内容包括温馨陪伴、个人护理和特殊疾病照护等,其自主开发的“共享之家”3H颐养复康中心重点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持续护理两大核心服务;绿城物业集团的“颐乐学院”以养老地产概念为出发点,构成园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组织形态,紧密围绕“颐、乐、学、为”四个核心要素,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服务,从而构建一种有品质的、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全新的老年生活模式;
 
  卓达物业的“全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利用物业服务占社区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优势,通过开发商在养老设施、设备、场地等硬件的先期投入和后期完善,通过物业服务公司组建的专职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和全员性助老服务,调动并整合社区内外所有可用于为老龄人服务的力量和资源,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
 
  保利物业全产业链介入,打造“三位一体”中国式养老(即以居家为基础,统一服务标准;以社区为依托,统一配套标准;以机构为支撑,统一专业标准,建立覆盖多层次养老需求的服务体系。)通过分享它们的经验和一些示范项目引路,物业服务企业做养老服务,应该是有底气的。
 
  为此,我们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去做这件事情,可以大做,也可以小做,可以深耕,也可以浅尝,可以作为一个事业产业去发展,也可以把它作为物业服务的一个增值服务去做。
 
  养老服务事业“值得做”
 
  从我们人口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阶段。据统计,目前65周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3亿,在未来的20年内,预测每年新增1000万人以上,到2040年,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7.7%,预计到2053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因此,大家的共识就是养老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达到全国GDP总量的9%,大概8万亿元的规模。
 
  从养老产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现在养老服务的各种商业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盈利模式还不清晰,市场还不成熟,人才还比较缺乏。比如:失能、半失能的人现在已经4000万左右,按照护理需求的人员配比需要2700万人,但实际供应量只有130万人,而且,2015年取得合格证书的才5万人。这说明,还有很多的市场机会,只要有创新的能力,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就会赢得主动。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现在养老服务的社会观念正在逐步改观,现在老年人,他们有积累,他们的观念也在变,积累变成老年消费,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自己幸福指数,减轻社会矛盾,正在越来越多的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值得做呢,因为它有需求,有市场,于国家、于社会、于企业都是有利的事情,我们企业搞发展,这样清晰的一个市场,我们又有我们的优势在这里,那么我们去做,肯定是商机无限,所以值得我们去做。
 
  养老服务事业“努力做”
 
  有句话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用在经济社会方面讲,转型尚未成功,改革还需努力。用到养老服务方面来讲,养老服务模式尚未成功,创新发展还需努力,那么怎么创新,就需要靠我们努力去实践,努力去探索,努力去做。
 
  养老服务虽然有市场有需求,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具有很大规模、很成功的企业,无论是行业内行业外,唯有创新、探索、实践才能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1.政策要吃透。
 
  虽然养老服务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去做,必须要根据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导向去做,现在,在金融、土地、税收甚至服务收益方面,国家及地方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只有充分了解政策,熟悉政策,把握政策的原则,作为企业才有立足的余地,发展的余地。目前,养老的各种政策非常多,除了国务院、部委和地方发布的各种政策以外,还有关于土地补贴、人头补贴、金融等具体政策。我们可以做PPP的模式,也可以做用产业发展经济的模式。金融杠杆我们有很多可以借力的方面,这都是政策给予的,看我们怎么理解,怎么利用。
 
  2.方法要得当。
 
  养老服务不是我们物业服务企业的本行,做好就要讲方法,谋定而思动,就是要寻找我们自己的优势。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标杆企业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借鉴,但是如果是简单的照搬复制,可能永远学不到内涵的东西、背后的东西。我曾经讲过,我们做养老服务,要耐得住寂寞,不可以急功近利。我们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做扎实,比如标准化、规范化,这是非常繁琐,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制定自己的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些东西呢,我认为大可不必,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鉴、引进,去和一些大企业共享。
 
  共享也很多种方式,把资源整合起来,让知识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分享。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不管你是做大还是做小,做强还是做专,必须踏踏实实去做精品、做品牌。你有了口碑,你才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面对的老年人,他们阅历无数,情感丰富,消费更为理智,也更看重服务的品质和品牌,体验就是他们活的口碑,他们愿意为好的服务来消费,因为他们是有积累的,我们要为老年人做自己的品牌、精品。
 
  美国太阳城养老服务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成为退休人员居住和疗养的福地。国外在养老服务方面有一个理念,不是消极的围绕着病与死,而是积极的干预和激活,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尽量减缓身体器官的退化,增强快乐与幸福感、参与感。所以我们做精品、做品牌,要讲工匠精神,养老服务不管采用多么先进的科技手段,最终要与老年人面对面的提供服务,所以企业、企业家和员工都必须要有工匠的品质和技艺,品质就是敬业,要有职业道德和修养,这个和技艺没有关系,对老年人多一份感动,多一份关爱,对养老服务事业,多一份尽力,多一份虔诚,有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这样一份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3.服务要到位。
 
  我们讲养老服务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核心就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现在我们讲供给侧改革,很大的程度上是在反思。为什么奶粉60%要进口,我们国内的企业要打洋品牌才能有销量,我们很多大妈辛苦背回国内制造的产品,因为我们的质量让人不放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缺失了工匠精神。养老服务也是一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有专业的培训,鼓励员工刻苦钻研学习,才能让上乘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上乘的养老服务中。当然我们的社会也要创造一种氛围。我们的品牌永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内涵,打造品牌永远离不开工匠精神这样一种境界,无论是做高端的、做社区的,还是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的,都应该这样。如果你有这样的服务品牌,那么你的员工,你的企业,你的企业家都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总之,养老服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行业,有条件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用创新的思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服务流程,打造具有企业特色、行业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物业管理行业将涌现出若干在养老服务领域顶尖的企业和企业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作者或来源机构不同意本站转载采用,请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沈建忠:智慧化、多元化已成为物业管理的亮点

    沈建忠:智慧化、多元化已成为物业管理的亮点

  • 沈建忠:数字经济下的物业服务创新

    沈建忠:数字经济下的物业服务创新

  • 沈建忠:绿城服务的“关键突破”

    沈建忠:绿城服务的“关键突破”

  •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沈建忠: 物业服务企业的现在时将来时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沈建忠: 物业服务企业的现

热图推荐热图推荐
热门资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