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更新论坛|大咖纵论中国城市更新的未来

安然/2018-09-29/动态/发布:物业头条网

9月20日-21日,2018中国城市更新论坛在北京郎园举行。大会最后一场对话关于中国城市更新的未来。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秘书长陈方勇是对话的主持人。

2018中国城市更新论坛圆桌论坛之“迎接城市更新大时代”

主 持 人:城智更新研究院院长 陈方勇

对话嘉宾:红星美凯龙执行总裁兼董秘 郭丙合

嘉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汪浩

凯辉高德总裁 谈子信

多彩投创始人、首席战略官 张森华

翰同资本创始人 王倩

 作为城市更新领域的资深观察者,陈方勇提出的问题老到、准确,透露出强思辨。

·当下您认为城市更新最强的推动力量来自哪里?政策引导?技术推动?文化觉醒?资本逐利?

·您看到最有可能获得资本支持的城市更新方向是?旧城改造?不良资产并购?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租赁用房?

·对于未来的城市更新,您有什么期望?您心目中2035年的城市会是怎样?

城智更新研究院创始合伙人陈方勇:

今天下午回到大会的主题关于未来的展望,前面讲了很多案例,到下午讲了很多展望,很有意思。从开始时娄永琪院长自下而上的话题,到谈子信总自上而下的逻辑。很多事情在变,在这个时间,我们看未来,要回到原始驱动力上来。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刚才的讨论,城市更新最强的推动力来自哪里?刚才说自上而下,讲更具体一点,是谈总说的政策引导?今天我们看到谷歌、阿里做技术,把技术当做一个主题来说,还是技术推动?今天很多人讲了文化的事情,包括周鹏总讲了文化的事情,那么是来自文化觉醒?资本逐利?最近被盖了很多帽子。从倩总开始。

翰同资本创始人王倩:

我觉得没有必要扣那么多大帽子,文化或者政府的引导,我认为政府在一级开发的过程中,城市从整体规划、布局,每年可建设用地的指标,什么时候建设用地、什么时候批,到城市更新已经是陈旧的物业,不符合城市功能的二次开发,更多是基于市场。

首先是来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的居住、办公、商业空间的需要。基于有了需要,资本有了逐利的空间,比如郎园在国贸旁边搞了一个工厂,肯定是想能够以工业用地的价钱把它租赁或买卖下来,通过我们的翻新和重新运营,把价值洼地和市场拉平。通过好的运营提升它的价值,就产生溢价,不产生溢价仅仅是拉平,就能给资本带来很好的回报。这个事更多是市场驱动,由需求拉动,给资本可以获得空间的机会。资本进来是否能赚到钱,取决于自己对项目的判断和运营能力。

陈方勇:上午的对话7个城市7个代表,我印象很深刻,郎园很赚钱,不谈钱的事情谈文化的事情。相反国内很多政府驱动的文化街区很痛苦。虽然人很多但不赚钱,这是矛盾的事情。汪浩总说说您的体会。

嘉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汪浩:

城市无外乎是它和它的载体,因为人对更好的工作、生活有需求,需求在推动城市更新的进展。在这方面我完全认为政府是有引导的,我们在做科技园、在做产业园,在大的开发区、街区改造时,政府在人才导入等政策,极大影响城市更新的进程。因此,根上是需求在推这件事,但它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各个城市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跟政府引导有直接关系。

陈方勇:原来我们以为红星美凯龙是大卖场,不知道谁列的数据是属于北京疏解对象,我们觉得属于被更新的对象,但他们不是被动等的,他们是主动改变。今天我见证了红星美凯龙跟纳什空间的签约,会引进联合办公,很不错的尝试。郭总。

红星美凯龙执行总裁兼董秘郭丙合:

刚刚王倩、汪浩说得非常好。做城市更新、做开发本质都是让空间更好为人服务,人可能是整个城市的灵魂和本质,基于这一点一定是以人为中心的。需求是由人产生的,这一点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去年我讲一句话,城市更新发生在什么社会。工业化社会,工业化没有完成不可能发生城市更新,目前城市化没有完成的,不可能有城市更新。谈总演讲时举了广东的例子,广东是走在最前面的区域,城市更新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间,以前对人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空间的转换,这是城市更新的核心。

说到红星美凯龙,我们一直是市场化的公司,民营企业不适应市场化是无法生存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思考,今天和纳什空间联合办公合作签约,这是小的尝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业态会引进商场。包括我们最近在思考,是不是进入哪些行业?例如教育。家庭在买完房子、装完房子,紧接着很重要的是小朋友的教育需求。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前教育提供的功能,也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比如小朋友的托班,很多大城市自己做托班,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最近比较热的东西,明后年应该有在座很多去做的,校园综合体,都是基于刚才王倩总说的需求驱动。

另外我也同意汪浩总说的政府引导,中国政府是强干预,任何城市的发展一定是政府主导的。政府如果不同意变规划,你是无法完成更新的功能转换和资本价值的实现。还有一点,因为政策红利导致的级差,中国政府可以很方便地把土地性质做转换,会碰到一些障碍,这里会产生政策红利,这是特有的东西。未来的城市更新,政府主导看级差,相当一部分是由政策红利产生的,谢谢方勇。

陈方勇:谢谢郭总,郭总把话题拉回来了,刚才谈总说得有道理,政府要有包容力让我们改造运作。

现在大家不需要买房,我们需要更多的生活,现在社区周边亲子教育。接下来跟森华聊,他们做东二环的微更新。那是小微的改造,包括胡同的改造,联合办公微更新,有一些小点微更新在支持。

多彩投创始人、首席战略官 张森华:

我们做了大量微观项目,比如终端酒店、精品酒店,很多传统办公室改成联合办公,还有网红咖啡厅等等。这些都是在核心地区能做的,并且用众筹、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形式支持他们做这样的改造,迎合市场需求的一个点。3年做了500多个项目,大部分在城市里面,需求肯定是导致城市更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能未来几年技术层面上会让中国的城市更新跟国外的,比如美国的、欧洲的城市更新有很大不一样的点。这也是技术的革新,包括人工智能、AI、物联网的发展,在中国这块应该属于比较领先的,包括汽车的无人驾驶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技术的出现,会让全球这些城市面临新的问题,会让城市更新产生不确定性需求。因为人对美好物质的需求,对物质的提升都是明确的,城市更新要往哪方面改造,满足人什么样的需求都是肯定的。包括现在看国内网红的建筑,改造跟欧美的没有太大区别,都会遵循那一套逻辑来做。但是技术会让城市更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特别是一线城市里面的高科技企业,它里面所做出一些突破的东西,会让城市更新更有意思一点。

陈方勇:谢谢森华,森华呼应了我们的主题“技术改变城市,更新重构再造”。上次去深圳最想看腾讯大厦没进得去,我们看了其它的微更新案例。何帆老师上次在高和会上说了城市改变是技术的改变,有了电有了电梯,有了汽车城市按照汽车的尺度发展,未来怎么样,真要看更新。昨天黑石的阎岩总说城市更新其实是一个项链,把很多微更新珠子串起来,这是微观跟宏观的关系。

终于轮到谈总发言了,微更新的说法再回到您刚才演讲的主旨。我们聊点更具体的问题,你们和汕头签了约,广东的政府很容易接受创新的理念,如果到北方的城市更保守一点,比如山东,怎么说服他们城市更新,资本是逐利的,怎么让资本继续符合政府的引导,但资本要赚到钱。您有没有高见?

凯辉高德总裁 谈子信:

刚才谈到人的需求是城市更新第一需求,城市化让很多人聚集在城市,让很多空间的形态、组织功能需要重新做整体的优化,来达到一个新的形态。这是当然的。

另外我想提一点,利益需求也非常重要。不光资本逐利,所有业态都有利益。城市更新实际上就是利益的重组。我们进入每一个领域都要把各方面利益重新定一个公平的规则,包括政府、包括发展商、运营商、资本,都有既有的利益。利益分配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决定城市更新效率的。

我刚才提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判断这个项目不能做,我们还会做这个项目的更新吗?也许这个答案是不。但一定会存在经济效益差的城市更新项目,谁来做?我认为地方政府也存在它的利益需求,在整个城市层面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体现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去统筹城市更新,让赚太多钱的补偿赚很少钱的,甚至是不赚钱的。从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上,给他做一个他的利益判断,很多地方政府会愿意接受这么一种模式。

因此,第一是人的需求,第二是利益、公平、效率的需求。地方政府不管是南方的地方政府,还是北方的地方政府,城市更新背后的驱动力是一致的。

陈方勇:谢谢谈总。刚才很多人讲日本六本木是一个经典的国际城市更新案例。但其实六本木是个很不和谐的项目,很低矮的,但确实里面有很多点,是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怎么去做城市更新?还是需要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看城市更新。

第二个话题更实际,顺着刚才倩总说的逻辑,既然要做城市更新,需要资本赚到钱,市场不能做只有情怀不讨好的事情,不讨好代表市场的接受度。我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有钱投城市更新,你们认为哪些点是最适合?一个是谈总说的大片区域的整体更新。第二个是不良资产收购,有人说黑石瞄准中国不良资产看的。还有城中村改造,像万科万村计划,按照这个逻辑在走。很多人说城市更新很大程度是资产价格,资产太贵了,级差地租,集体公寓的逻辑。最近我听说做长租公寓支持,租赁金融是可以做的,这也是租赁金融在看的一个点,这是我能听到的几个跟城市更新相关的逐利方向。倩总很多项目也在做,您觉得哪些点更有抓手?

王倩:抓手取决于不同资本的性质、年限,还有对它风险收益的看法、要求。比方像大型城市更新的改造是大钱、长钱,而且跟政府有很好的关系,民营资本够呛能干这件事。集体用地、可租赁住房用地是热点,上海就不用说了,连万科都进不去,我们看着兴叹。利用找到级差地租的方式,低成本的方式,只有这样长租的项目才能赚到钱。

可能你说的这几种情况里面,最市场化的,最适合民营资本的,中国民营资本还有一个特点,周期比较短。国外像黑石是10+2,国外可以永远不退出。国内募一个资金,三年还好,五年有点困难。对外发产品也是这样的,对民营资本更市场化还是城市中心的。不能说不良,应该是经营不善,或者使用功能没有达到最佳使用价值的项目的收购、改造、更新、再利用,是比较适合,而且相对能够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里能够看到可预期的收益。

陈方勇:蛋糕很大,但能吃的很有限。请谈总聊一下,最近看很多险资,很羡慕手里握一万多亿的资金。您刚才说政府要长钱、低成本、长期的,低成本的险资通过什么渠道过来,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民间资本分一杯羹?

谈子信:我同意倩总说的不同资本有不同性质、年限,对风险和收益的看法和要求也不一样。但跟政府合作的项目,有各种情况,有很多是适合民间资本的。凯辉高德是一个平台,我们跟地方政府合作,能够拿到不同的项目,我们会匹配给合适的资本机构。整体的平衡由凯辉高德来做,争取让各种资本能够共赢。

现在一线城市在城市更新领域大家都在抢资源,反倒现在很多二线、三线城市,有很多优质项目没有得到关注。如果大家能够一起进,相互借力,增值效应会更加明显。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与我们多沟通。

陈方勇:谢谢谈总,谈总也说到大家热议的话题,城市更新去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四线有机会可以去。但四线有问题,大资本可能会犹豫,包括市场不确定性。森华给原来不太敏感的项目做过小融资,你们获得众筹的案例请介绍一下。

张森华:我们是小微资本,中期是2年到5年中期的投资。除了你刚才说的两类产品,我们也做过核心区大的商业,在上海、北京都有大的楼,整体买下来众筹很小一部分。比如最近在做大悦城边上的集体用地做成公寓产品,我们接触的产品还是比较多的,总结下来,资产要有比较好的运营团队才可能发挥比较大的价值。这类资产跟传统地产是有很大不一样的,你需要做很大的运营提升,甚至一个总的产品重新的包装改造,它才能发挥新的价值。这里面取决于运营团队。

我们接触下来,如果运营团队靠谱,运营团队有好的经验,好的运营的资源,包括流量资源等等,它其实可以把这些产品都做得很有盈利能力。但同样如果一个好的资产给他,他不会运营,反而资产价值不如从前了,所有改造资金可能全废掉。对背后的运营能力更重要一点。

陈方勇:谢谢森华。说到运营能力,前天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理事之夜万里江说一句话,任何事情一旦变成风口就不好玩了。本来长租公寓没有风口大家很赚钱,一旦是风口大家抢房都不赚钱。您提到教育综合体的逻辑,请您聊聊除了现在比较热的长租公寓、联合办公,很热红海的赛道,还有没有赛道琢磨琢磨?除了热门之外有没有值得挖的冷门,未来会有价值吗?

郭丙合:方勇的问题很有挑战,中国任何一个产业产能过剩,从太阳能、风能到现在的房地产和城市更新,一般情况下从风起到顶风而上基本两年左右。中国不缺钱,缺好项目、缺防控管制。刚才方勇总说的有钱找不着项目,您问我的问题也是这样的,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一个很分散的市场。大悦城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找机会很难,要找到一个缝,大家都想把缝扩大,然后一涌而上,都来做这个东西。刚才方勇说我谈到教育综合体,这是一个方向。

还有医疗,中国人民三座大山里面两座,教育和医疗。这两座大山都是我们需求决定的,老百姓的需求,市民他的需求在这方面是很强的,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去一趟医院,就会感觉到医疗服务的水平,其实和我们的需求差距是很大的。不是因为医院医生或者护士不作为,而是中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因为我们的城市太大、太集中。这里面很多时候三甲医院、低端医院职能划分也不是很好,包括城市里中产阶级的兴起,对高质量医疗需求非常高,刚才方勇说教育我看到了,另外一点我看到的就是医疗。

陈方勇:这块有投资找郭总。郭总讲城市更新中里面产业到底是什么。然后是汪总,汪总是地产商出身,他是做产业园,很少出来,说话做事很实在。上次我写一篇文章很多人问,你说美元经济是谁,我差点说就是汪总,他们在很难募资时他们募到美元基金,在杭州、上海,付出必有回报。您这两年为什么慢下来踏踏实实做产业谈一下您的体会。

汪浩:刚刚说到资本在城市更新里,资本跟政府态度不一样,需求和政府的引导,一是推动一是引导。资本在里头角色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它跟政府角色有差别,资本终究需要一个回报。这可能是资本考虑更多的问题,要跟需求贴得更近。尤其这个过程当中增长最快的需求是什么,哪个需求增长得更快,它带来的回报率更高,资本天然寻求这块。

还有一个,资本我们希望投一个十年的,刚才这位老总说得也很好。如果是一两年的风口期很难把握好与坏,尤其城市更新领域投资毕竟跟PE不太一样,PE可以很快转换频道,一两年、两三年,一个投资方向,一个窗口、一个风口过去了,做城市更新不一样,不管做酒店、写字楼、产业园可能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你选择的城市更新方向能持续多长时间。

第三个,这个投资方向在城市更新领域是否是政府支持和国情需要的?它决定你能做多大,或天花板能有多大。时间,哪个需求增长得更快?政策是否鼓励?可能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时我们考虑比较多,你看未来十年的中国趋势非常清楚,产业升级背后是科技创新的产业升级,还有一个是打造内需社会,背后就是消费升级。一个是To B,一个是To C,这两个国策已经非常清晰了。

那么城市作为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他梦想的一个载体,这里头既有To B和To C未来在这里都会发生,我们更看重的是哪块,因为大家看到To C非常好,我们看重To B,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To B的这些企业,承担创新的这些企业,在城市里头给他们提供空间、产品和服务。我们认为这个是十年的周期,成长的速度非常快、需求非常旺盛,这是会给城市更新里给To B端提供的领域,准确的说是产业园区。

比如北京,大家知道今年北京推出一个文件,北京叫打造高精尖,上海是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引领中心,注意是全球的引领中心。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然后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每一个大的城市包括重点二线城市,前二线,都有非常清晰的在科技产业升级的一个政策。在这个背景之下会有很多的,比如相关的土地、税收、产业扶植、人才落户有非常大的政策。包括PE机构投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文创,他投的这些企业,这些To B的客户其实是城市更新的客户。科技园区、文创园区、生物医药园区,就是这些PE投资的企业的空间上的一个载体。我们认为这个产业园是一个可以做十年的更新的领域,这是我的一个观点分享。

陈方勇:接着汪总的话题,最后一个话题,大家一句话回答,刚刚汪总说十年,2035年城市会是怎样,进一步展望。如果现在布局怎么布局?从汪总开始。

汪浩:我还是这个观点,城市永远是一个人工作生活的载体和他未来梦想的一个载体,我觉得未来十年,依然是让这个城市的产业越来越有活力,带来更有活力的人口,去实现他梦想的载体。还会是这样。

陈方勇:在上海2010年提了一个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对城市中的市民感受,比如更好的交通、更好的环境、更高的生活品质,我觉得这是城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张森华:到2035年城市分级会非常大,可能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会非常先进,所有高科技都会集中。但到其它城市还像现在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个分化会特别厉害。

谈子信:城市更新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政府的引导,自下而上是所有技术、所有运营的驱动。我们必须融合起来,共同为城市更新一起努力。

王倩:2035年后半场90后正当妙龄,那时中国会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现在日本同样的水平,如何创造舒适、安全、有温度的生活氛围,科技不是为了让生活更紧张,而是让生活更轻松。

陈方勇:非常感谢!谢谢大家!给大家很务实又美好的展望,我们期待2035,期待明年再见!

    扩展阅读

    上一篇:盘点智慧停车市场的10位新玩家
    下一篇:2018深圳物博会开幕在即,苏宁银河物业发展成果将重磅亮相!

    物业头条网 投稿邮箱:web@wuyetoutiao.com

    Copyright © 2002-2022 物业头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