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云智慧平台3.0发布 2年内已更迭至第三代

安然/2017-10-23/动态/发布:物业头条网
2017年10月,首届国际物博会在深圳召开,由深圳起家的长城物业在其分论坛上发布了“一应云智慧平台3.0”。一应云智慧平台在2015年首次面世,2年内已更迭至第三代。
 
  时间回到1998年,临近世纪之交,已取得深圳市首批甲级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并通过英国SGS公证行的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方认证的长城物业,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中思考着第一次重大变革。是年7月,公司开始实施内部职员持股制度,成为物业管理行业内首家职员控股的持股企业。
 
  2001年,时任长城物业总经理的陈耀忠带领团队开始酝酿股份制改造方案,彼时长城物业成为国家首批一级资质物业企业。2003年5月,长城物业正式由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深圳市长城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业内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此后,长城物业又经历了集团化改造、引入卓业绩效模式、阿米巴计划实施、一应云智慧平台建设,不到20年,这家老牌物业公司寻求至少6次突破,如今包含社区生态圈在内的服务面积近9亿平方米,多次位居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化运营领先企业第一名。
 
  两次规模爆发
 
  由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TOP10中,有一个相对较特殊——长城物业,因为它是仅有的一家未依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物业公司。不同于万科物业、绿城物业等背靠大型房企,由母公司开发物业项目为基础发展而来,以长城物业为代表的这类纯运营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扩大规模方面具有天生的弱势,然而,长城物业却克服了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生产关系被改变、生产力被解放之后,长城物业迎来第一次的规模爆发。自1998年以后,长城物业的服务面积在7年时间内增加10倍,总收入以每年两位数的同比涨幅增加,最高时达45%。
 
  2008年,长城物业成为北京奥运村物业服务提供商,一举奠定其行业地位。
 
  更大的规模增幅出现在2013年,从2013年开始,长城物业的全委托物业服务面积以几乎每年2000万平方米、近30%的涨幅增加,规模爆发的背后行业联盟的形成。
 
  想迅速扩大规模至少有两条路径可走:并购和联盟。港股“准新秀”雅居乐物业在分拆前全资收购绿地物业;彩生活成为物业第一股后利用融资收购开元国际,其母公司花样年又收购万达物业,由美易家接管。长城物业也走过并购这条路,2006年,公司控股福州名城物业,全面接管其所管项目。
 
  收购呈现燎原之势后出现了各类的问题,例如收购价格水涨船高、物业公司之间企业文化融合困难,花样年收购万达物业后甚至出现保安大打出手的情况。长城物业在2015年成立一应云联盟时开始探索新“圈地运动”。2015年,一应云联盟创建,长城物业打造社区生态圈输出技术吸引同行企业,整合资源继续扩大规模,目前联盟企业已近400家,服务面积近9亿平方米,领跑国内同类社区服务平台。
 
  成立联盟不是长城物业的独创,从2014年开始,国内物业联盟悄然兴起。目前已形成7个足具规模的联盟:长城物业“一应云”、花样年“解放区”、万科“睿服务”、绿城“绿联盟”、福星“智慧家联盟”、银湾“银钥匙”、雅生活“雅生活联盟”。其中彩生活又在去年底入股了银湾物业,与银湾及银钥匙联盟企业形成资源融合,再次联盟。各家联盟的战略是类似的,共享平台、共享管理技术,有增值服务的还可以共享用户入口(即小区业主资源)。
 
  联盟的弱点很快又显现:联盟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标准化推进缓慢、探索成本较高等等。长城物业高级副总裁梁志军意识到,物业“圈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趋于相同:跑马圈地、引入资本、建设平台,开发APP,在社区里面开展O2O业务,再把O2O的业务跟物业管理打包起来,包装成一个新的品牌,再去吸引下一轮的投资者继续跑马圈地。而以他的观察来判断,有了一定的规模不能代表拥有同等数量的用户。
 
  长城物业用“一应云”商业模式及其可复制的社区O2O商业实践,来应对这些问题,并渐渐形成“马太效应”。长城物业提供两方面服务,一个管理上的数据化,用数据驱动业务;另一方面是经营工具,比如正在开发的“一应U房”,可以协助物业管理公司做房屋中介。
 
  长城物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吕雨华认为,社区本就是个微型社会,社区O2O以社区为单位,以服务家庭生活为目的,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垂直行业而只可能是一个场景经济。中国居民普遍的生活场景里,物业公司具有非常高的用户留存和很低的获客成本,加上社区的天然壁垒,“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型物业企业,因拥有先天资源具备了更可能成功的基因。事实上,2015年我国社区O2O渗透率不足6%,未来空间是巨大的。
 
  赋能社区,三十而立探寻社区生态治理
 
  “实际上现在在物业管理行业圈里面,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通常我们作为乙方经常被甲方欺负,反过来,又经常欺负我们的下游,比如保安公司、保洁公司。”今年9月,在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蓝筹物业年会上,梁志军如是说。
 
  三十而立的长城物业开始思考如何治理社区生态。社区生态中角色繁杂,包括业主、社区商家、物业公司、街道办、居委会等等。那么多的角色在社区这个小生态,如何和谐共处?如何创造价值?
 
  生态治理是需要生态运营规则的。梁志军引用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的观点,认为未来组织最核心的职能不是管理和控制,也不是激励,而是赋能。带着这种观点,梁志军把长城物业未来的治理模式简单归纳成: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共同治理。
 
  梁志军认为,未来一应云联盟的社区里会有非常多的小前端,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客户都是小前端,都通过一应云智慧平台进行连接。
 
  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赋能,主要针对物业公司的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员工方面,第一是授权,长城物业已形成了一套网格化平台,把社区进一步拆分成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有一个社区管家,社区管家相当于一个小项目经理,有非常大的权限。“就像任正非一直在强调的让听得见炮声的员工做决策一样。”梁志军说。
 
  第二部分是更快的响应,依靠的是在线化平台。第三是技术支持,长城物业正在研究建立一个知识库,通过一些智能技术,类似微软小冰、苹果的SIRI,使员工能通过手机,随时调度公司各种各样的文件、流程,掌握国家法律法规,甚至可以随时向其他人咨询最新案例。
 
  对于合作伙伴,长城物业建立了一个针对服务供方的平台,使所有的服务供方在平台上获得最准确的招投标信息、最准确的服务评价信息和最准确的结算信息。
 
  对于社区商家,长城物业提供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客户数据,提供客户资料、信息,让商家更精准地营销;第二是忠诚度计划和积分计划,通过这个计划为商家提供黏性。
 
  对客户即业主的赋能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通过在线平台获得更方便、更便利的自助生活,包括缴费、投诉、报维、通行、停车场等等。更重要的是社区治理,社区治理需要业主意识转变和技术的提升,所以长城物业在整个平台中开发了多种功能,包括业主投票表决大会系统、业主问卷系统、管理报告等,业主可以在线获取社区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还可以随时了解员工目前的状态是什么。
 
  长城物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耀忠认为,技术赋予了社区能量,能量要真正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必须向更多的社区传递能量、分享能量。一应云联盟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联盟伙伴一起分享一应云智慧平台成果,还可以博采众长分享知识与资源。(杨依依/文)

    扩展阅读

    上一篇:济南14家物业公司承诺装修垃圾统一收集管理
    下一篇:南京市物业管理员及电工技能竞赛开幕

    物业头条网 投稿邮箱:web@wuyetoutiao.com

    Copyright © 2002-2022 物业头条网 版权所有